人物簡介
⠠⠠⠠⠠⠧𗚥峯𑩖平人,著名粵劇藝術大師,粵劇紅派表演藝術創始人。現任廣州市紅線女藝術中心主任、廣東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曾六次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紅線女從藝七十多年來,曾主演數十部膾炙人口的粵劇和近百部電影,塑造了一係列性格迥異、栩栩如生的女性藝術形象,她所創造的紅腔和紅派表演藝術代表著粵劇旦角藝術的最高成就,享譽海內外。
紅線女曆年來獲得過許多國際、國內重大藝術獎項:1957年以一曲《昭君出塞》榮獲第六屆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古典歌曲比賽一等獎;1985年榮獲聯合國亞洲表演藝術協會授予的“傑出藝人獎”和聯合國交響樂協會授予的“表演藝術獎”;2001年榮獲美國紐約文化事務部、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紐約美華藝術協會聯合頒發的“粵劇藝術終身成就獎”;2002年榮獲廣東省政府頒發的唯一“粵劇藝術傑出貢獻獎”;同年榮獲國務院文化部頒發的首屆“表演藝術創作研究成就獎”,戲劇界僅有三人(紅線女、袁世海、王金璐)獲此殊榮;2005年獲香港浸會大學頒發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06年被廣東省委授予“三有一好”優秀黨員稱號。
紅線女創立了紅派藝術,但她並沒有就此止步。幾十年來,她提倡繼承傳統,革新創作,排演現代戲,培養新人。紅線女在藝術事業上:永不言休,永遠追求!
廣州市國家檔案館收藏的紅線女檔案資料包括《紅線女從藝紀事》、《論紅線女舞台藝術》、《紅線女速寫》、《南天一抹嫣紅》、《紅豆英彩》等記錄紅線女藝術人生的各類書籍;聲像檔案有其早年主演的粵劇電影《搜書院》、《關漢卿》,紀錄片《紅線女藝術之路》,粵劇經典唱段《紅線女粵劇經典》等光盤。以下為部分館藏檔案資料。
從藝經曆
成名
1924年12月27日出生於廣州西關一戶殷實的藥材商人家庭,祖籍
會“八和會館”的會首;外祖父聲架南(譚傑南)是著名粵劇武生;舅父靚少佳是一些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享有盛名;舅母何芙蓮也是著名花旦。開平水口鎮泮村。她的家族和粵劇有很深的淵源,堂伯父曾是粵劇行
1940年,紅線女隨何芙蓮臨時搭班於靚少鳳的金星劇團演出。靚少鳳喜歡紅線女聰明聽話,勤奮好學,有空便對她悉心教導,尤其在用氣發聲功法和行腔葉字技巧方麵,紅線女受益良多,為她打下良好的唱功基礎起了很大的作用,靚少鳳還認為紅線女當時用“小燕紅”的藝名不好,建議改為“紅線女”。
1941年在上海演出,紅線女當上了第三花旦。是年年底,日軍占領九龍和香港,紅線女住在師父家中練功,幫做家務,還替師父擺地攤賣衣服。
1942年,參加馬師曾劇團在兩廣內地演出,得馬師曾悉力教導和重用,改用紅線女藝名,逐漸成名。15歲掌花旦正印,聲名漸著。其後不停到抗戰後方巡演,多演馬派劇目,如《苦鳳鶯憐》、《鬥氣姑爺》、《軟皮蛇招郡馬》等。1943年,她在肇慶演出,在內地第一次用“紅線女”這個藝名。
1944年,與馬師曾結婚。抗戰勝利後定居香港,成為影劇兩棲演員,拍影片80多部。
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香港學習京劇三年,後得何賢讚助成立“真、善、美粵劇團”,先後與馬師曾、薛覺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劇。
1945年後,演出範圍擴大到香港、澳門、越南、新加坡、馬來亞、菲律賓一帶,成為首屈一指的“花旦王”。曾在香港組織“真善美”劇團,並參加拍攝《家》、《春》、《秋》等多部影片。1946年在香港連續一個月每天不停演出粵劇戲目《我為卿狂》轟動全港,次年以《我為卿狂》為題材拍攝了第一部電影。
建國後
20世紀50年代初組建紅星粵劇團,與馬師曾領銜到廣州演出現代戲《珠江淚》。
1952年演出《一代天驕》、《王昭君》,並且嚐試改編《蝴蝶夫人》和莎士比亞劇作為粵劇。
1955年從香港回穗參加廣東省粵劇團,代表作有《搜書院》、《昭君出塞》、《關漢卿》和《山鄉風雲》等。
1957年憑《賣荔技》獲世界青年聯歡節東方歌曲競賽金質獎章。同年正式以個人身份加入廣東粵劇團(今廣東粵劇院)。期間拜京劇大師梅蘭芳為師;請程硯秋設計身段、水袖;請俞振飛指點《桂芝告狀》;請周小燕改進《思凡》的唱腔;並且研究將朱傳茗、郭蘭英、王昆等唱腔技巧融入粵劇發聲,在傳統旦角的基礎上,融入京腔、昆腔及西洋美聲技法,創造出著名的粵劇唱腔“紅腔”,使粵劇旦角唱腔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文化大革命期間,紅線女一家受到迫害,被逼離開藝術行業,到廣州街道打掃,並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陰陽頭”。1967年被下放到廣東英德茶場勞動。
1980年,紅線女與秦中英合作改寫《王昭君》,扭轉悲劇情節成為《昭君公主》,與陳笑風等人合演。
1984年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粵劇戲曲小調的獨唱音樂會,這是其文革後首次登台演出。
1988年國慶前夕,紅線女率廣州粵劇團到北京舉行“紅線女專場”。
1998年,由廣州市委、市政府投資興建的:“紅線女藝術中心”組成,舉行了落成典禮暨紅線女從藝60周年慶祝大會。幾年來,在紅線女的親自策劃、領導和參與下,“中心”先後錄製了《紅線女藝術之路》電視藝術片和《紅線女音像藝術大觀》等一批音像製品,拍攝了粵劇動畫電影片《刁蠻公主戇駙馬》,編輯出版了《論紅線女舞台藝術》評論集和不定期學術刊物《紅線女藝術研究》,舉辦了“愛心助學”義演等活動。
晚年
1994年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並創辦了紅豆粵劇團,培養粵劇接班人。晚年紅線女致力培養粵劇新人,她領導“小紅豆”劇團,對粵劇藝術繼續貢獻力量。
活動年表
1985年春節聯歡晚會演唱粵劇《花市》
1989年10月12日,農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揭曉
中國唱片總公司為慶祝中國唱片出版事業40周年,在北京隆重舉行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共設2個獎項,88個單位和個人獲獎。
獲獎的戲曲曲藝類演員
梅蘭芳、裘盛戎、馬連良、周信芳、程硯秋、張君秋、李世濟、童芷苓、方榮翔、李維康、俞振飛、新鳳霞、常香玉、郎鹹芬、紅線女、姚璿秋、丁果仙、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範瑞娟、傅全香、丁是娥、陳書舫、競華、筱文豔、嚴鳳英、侯寶林、馬季、高元鈞、駱玉笙、蔣月泉
1995年1月31日,農曆乙亥年正月初一日:1995年文化部春節電視晚會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播出。演出節目:廣東粵劇《荔枝頌》(紅線女演唱,廣東南方歌舞團舞蹈)
2005年5月26日,農曆乙酉年四月十九日:佛山電視台瓊花藝術劇院成立
佛山電視台瓊花藝術劇院成立。佛山是粵劇藝術的重要發源地,佛山電視台瓊花藝術劇院是佛山市委、市政府為傳承粵劇文化、振興佛山粵劇、打造佛山城市文化品牌而成立的。
成立慶典晚會於晚上在佛山市體育館舉行。京劇藝術家梅葆玖登台獻藝,演出著名梅派劇目《貴妃醉酒》片段。粵劇大師紅線女也出席慶典晚會。
2005年10月31日,農曆乙酉年九月廿九日:“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廣東演唱會”第一場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演唱會邀請京劇、粵劇等8大戲種的名家同台演出。演出節目粵劇《昭君出塞》(8分鍾)(清唱)(紅線女)
2005年11月8日,農曆乙酉年十月初七日:紅線女獲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粵劇名伶、國家級藝人紅線女獲香港浸會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以表揚其斐然的藝術成就。這是在浸大舉行的第四十六屆畢業及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典禮上頒授的,典禮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暨浸大監督曾蔭權主持。
2005年12月18日,農曆乙酉年十一月十八日:廣州紅豆粵劇團十五周年誌慶暨馬紅藝術流派經典劇目展演舉辦
為了繼承、弘揚和發展優秀流派藝術,建設一流的粵劇藝術表演團體,12月18日至12月20日“廣州紅豆粵劇團十五周年誌慶暨馬紅藝術流派經典劇目展演”盛大文藝活動在南方劇院舉辦。
本次演出匯集了粵劇界倪惠英、歐凱明、曾慧、梁耀安、姚誌強、卜燦榮、蘇春梅、張雄平、楊小秋、葉蓓等多名粵劇演員和演奏員,其中上演的經典劇目《搜書院》、《關漢卿》已經多年未在廣州舞台露麵。
本次慶典展演期間還舉辦一係列活動,包括修改原有的馬紅流派劇目《苦鳳鶯憐》、《刁蠻公主戇駙馬》在廣州周邊地區演出;邀請中央電視台戲曲欄目錄製馬紅代表劇目;重點組織《苦鳳鶯憐》的劇本修改和重排,為紅豆團的醜生張雄平申報中國戲劇梅花獎;請紅線女老師及著名演員談藝術與人生。
2006年4月8日,農曆丙戌年三月十一日:研藝粵劇音樂社舉行“研藝愛心夜”義演
研藝粵劇音樂社在吉隆坡市政廳視聽中心舉行“研藝愛心夜”兩晚義演。紅線女為演出站台。研藝粵劇音樂社的兩晚義演受惠單位包括馬來西亞臨終關懷協會、愛心善終協會、慈愛福利中心及佛教慈濟功德會。
2006年8月20日,農曆丙戌年七月廿七日,晚:陳曉明粵劇表演藝術感恩演出專場舉行
由廣東粵劇院主辦、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和廣東八和會館協辦、廣東粵劇院二團承辦的“陳曉明粵劇表演藝術感恩演出專場”在南方劇院開場。闊別舞台20餘載的陳曉明重新為戲迷演繹了代表作《搜書院》、《春郎削發》、《紅梅記》、《紅樓夢》等折子戲。廣東粵劇界新人麥玉清、曾小敏等與其搭檔表演。
20多年前離開了粵劇舞台後,陳曉明曾從事飲食行業的經營。他表示,雖然離開了粵劇,但心裏依然眷戀著它,現在能重新站在粵劇舞台上,陳曉明顯得有些激動:“我要多謝黎子流老市長,沒有他的支持演出就搞不成了!”而談到舉辦這場演出的目的,陳曉明解釋道:一是為了籌款,幫助舊戲班老人解決困難;二是為了紀念他的恩師陳笑風和小結一下自己的藝術人生。
當晚,除了數百位戲迷熱情捧場外,從小就相識的香港著名藝人盧海鵬也專程趕來觀看了現場演出。而一直以來給予陳曉明幫助的粵劇前輩紅線女還到後台給予正在化妝的陳曉明以指導。
2006年9月6日,農曆丙戌年閏七月十四日:紅線女藝術中心成立十周年慶賀活動舉行
紅線女藝術中心舉行成立10周年慶賀活動“知遇之恩,知音之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發來賀辭:美在人間;廣東省政協主席陳紹基為此次粵劇界盛會開腔獻唱;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代表廣州市委、市政府贈送了一幅紅線女肖像畫的紀念品;全國人大華僑民族宗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原廣東省長盧瑞華,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尚長榮等也參加了此次活動。
2006年9月13日,農曆丙戌年閏七月廿一日:南沙粵韻情――名家粵劇粵曲欣賞會暨專題研討會舉行
9月13日及9月14日,廣東及港澳粵劇界的上百位知名人士齊聚南沙,參加“南沙粵韻情――名家粵劇粵曲欣賞會暨專題研討會”。欣賞會上,廣東省政協主席陳紹基登台演唱粵曲《西樓恨》。原廣州市長黎子流,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家寶、倪惠英、陳小漢、小神鷹等都有精彩表演。次日,年近八旬的粵劇大師紅線女特意趕來參加研討會,與會專家就粵劇發展中所麵臨的如何融入時代、如何提高藝術水平、如何改革創新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2006年9月28日,農曆丙戌年八月初七日,上午: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老藝術家之家成立儀式暨中秋茶話會舉行
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老藝術家之家成立儀式暨中秋茶話會在廣州舉行。廣東省政協主席、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名譽理事長陳紹基出席並講話。
陳紹基指出,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成立以來,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建設文化大省的號召,以“繁榮”為宗旨,在“繁榮”上下功夫。這次成立“老藝術家之家”是今年計劃開展的8項任務之一,目的就是為老藝術家們提供一個切磋技藝、交流思想、發揮餘熱的平台。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基金會董事長戴德豐,廣東省政協秘書長、基金會名譽副理事長楊懂,以及廣東省、廣州市文化部門的有關負責同誌,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羅品超、羅家寶、陳小漢,著名粵劇編劇家秦中英以及來自廣州、深圳、佛山、湛江、茂名等地的老藝術家共130多人參加了活動。
2006年11月26日,農曆丙戌年十月初六日:2006年粵港澳“粵劇日”舉行
2006年粵港澳“粵劇日”舉行。
在廣州,推廣活動共組織了來自全市30多個私夥局及劇團近1000名演員在20多個演出點參加演出,活動將覆蓋廣州市中心城區越秀區的大街小巷。在主會場英雄廣場,紅線女以及倪惠英、郭鳳女、梁耀安、曾慧、黎駿聲等出席。紅線女為啟動儀式致詞,而倪惠英、郭鳳女等則會現場獻演名劇選段,專業劇團還表演經典折子戲。此外,英雄廣場四周還有設12個粵劇展示棚,展示粵劇戲服、道具、臉譜等,還有現場演示紮獅子頭等。人民公園、海印歡樂廣場等分會場也有各自的主題。而當晚在越秀區文化中心小劇場還有香港劇團的演出。
在香港,自中午12時半至下午5時半,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各項精彩免費節目,包括飄色巡遊、舞蹈表演、粵劇演出、粵劇戲服穿戴、名伶簽名會、遊戲攤位、展覽等。除文化中心外,全港各區也同時舉行響應粵劇日節目,計有粵劇、粵曲演唱會、展覽、電影放映等。八和會館於同日下午1時30分,在高山劇場劇院演出“古腔粵曲演唱會”。
2007年1月14日,農曆丙戌年十一月廿六日,晚:“走進新農村”――廣州市藝術院團新春送戲下鄉演出活動閉幕
曆時10天的“走進新農村”――廣州市藝術院團新春送戲下鄉演出活動在增城市文化廣場以一場粵劇晚會落下帷幕。
在粵劇晚會中,廣州粵劇團團長、當家花旦倪惠英為了讓村民和農民工兄弟看到好戲,打破劇團的界限,和廣州紅豆粵劇團的著名粵劇演員歐凱明合作,聯合演出了一段粵劇經典對唱《十繡香囊》;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老師,聽說劇團要去農村演出,親自打電話到市文化局要求參加演出,紅老師說:“我是人民的藝術家,一定要為人民演出。”當天晚上,紅線女老師站在了增城人民的麵前,顯得很是振奮,她用悅耳動聽的“紅腔”表演了兩首粵曲《珠江禮讚》、《荔枝頌》,掀起了晚會的最高潮。
2007年2月8日,農曆丙戌年十二月廿一日,上午: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老藝術家之家2007迎春茶話會舉行
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老藝術家之家在廣州舉行迎春茶話會。廣東省政協主席、繁榮粵劇基金會名譽理事長陳紹基,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基金會理事長戴德豐,廣東省政協秘書長、基金會名譽副理事長楊懂出席了活動。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羅品超、羅家寶、陳小漢,著名粵劇編劇家秦中英等130多人參加了茶話會。
2007年4月11日,農曆丁亥年二月廿四日,上午: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第一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召開
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第一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在廣東省政協機關召開。廣東省政協主席、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名譽理事長陳紹基作了講話,廣東省委常委、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梁國聚等出席了會議。
會議審議通過了基金會理事會成員增補名單,聘任紅線女女士為榮譽理事長,陳笑風先生為名譽副理事長。
2007年8月22日,農曆丁亥年七月初十日,晚:澳門永樂戲院2007年8月22日演出
本日澳門永樂戲院由珠海粵劇團演出現代粵劇《山鄉風雲》。這是“2007年澳門街坊節”係列活動安排之一。當晚演出由紅線女任藝術總監,珠海粵劇團團長、紅線女的入室弟子瓊霞擔任主演。
2007年11月19日,農曆丁亥年十月初十日:佛山市粵劇曲藝促進會成立
佛山市粵劇曲藝促進會在順德成立。
陳紹基、歐廣源、黎子流、盧漢超、紅線女擔任該會榮譽主席,順德戲劇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梁誌成擔任首任主席,順德戲劇曲藝家協會主席廖宇光擔任執行主席。
當晚,位於北�的順德花博園曲藝群英薈萃,包括有來自新加坡、英國、泰國、荷蘭、比利時、丹麥、瑞士、越南、巴西和廣東省內各地粵劇曲藝社等海內外1500多名粵劇社團代表,他們在花博園一展歌喉,為佛山市粵劇曲藝促進會的成立表演助興。
2007年11月28日,農曆丁亥年十月十九日:廣州紅豆粵劇團2007年進京展演第一場
由紅線女擔任藝術總監的“廣州紅豆粵劇團進京展演”活動本日在中國戲曲學院劇場演出。
演出劇目現代粵劇《刑場上的婚禮》(歐凱明)
2007年11月29日,農曆丁亥年十月二十日:廣州紅豆粵劇團2007年進京展演第二場
由紅線女擔任藝術總監的“廣州紅豆粵劇團進京展演”活動本日在中國戲曲學院劇場演出。
演出劇目《關漢卿》(歐凱明)
2007年12月1日,農曆丁亥年十月廿二日:2007年廣東省粵劇大匯演舉行
由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文聯、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共同主辦的“2007年廣東省粵劇大匯演”於12月1日至12月15日舉行。
開幕式在廣州南方劇院舉行,紅線女、羅品超、羅家寶、陳小漢等出席。
主辦方共選出最能代表廣東粵劇表演藝術水準的26個劇團27個優秀劇目參演。參演劇目都是2001年以來創作或發掘整理、已公開上演的劇目,其中新創劇目約占三分之一,包括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粵劇劇本征集活動的獲獎作品。
這次大匯演分別在廣州、佛山、中山、東莞四個演區演出,其中有部分劇目在各個演區的文化廣場免費演出。匯演期間,組織專家小組和觀眾評議小組進行評議,評出“優秀劇目獎”、和“組織獎”若幹名,為全省各級粵劇團體提供一個互相學習,共同交流,共創藝術精品的大舞台,推動粵劇藝術的發展和繁榮。
2007年12月28日,農曆丁亥年十一月十九日:粵劇電視藝術片《紅線女心路之橋》首發
粵劇電視藝術片《紅線女心路之橋》舉行首發式。該片以一個“橋”字生動地概括和展示了紅線女的精彩藝術人生和名曲名段,並通過粵劇事業這座不朽的藝術橋梁,使她的一生和黨、和祖國、和廣大人民群眾緊密相連,和她所深深熱愛、也深深熱愛她的這塊土地融會結合的整個曆程。
2008年1月29日,農曆丁亥年十二月廿二日: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老藝術家之家2008年迎春茶話會舉行
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老藝術家之家在廣州舉行2008年迎春茶話會。粵劇老藝術家歡聚一堂,共迎新春佳節。出席活動的有廣東省政協主席、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名譽理事長陳紹基,廣東省政協秘書長楊懂,全國政協委員、基金會理事長戴德豐,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羅品超、羅家寶、陳小漢、陳笑風,著名粵劇編劇家秦中英以及來自廣州、深圳、佛山、湛江、茂名等地的老藝術家共130多人。
陳紹基在會上說,現在粵劇發展形勢越來越好,演出市場活躍,一批中青年演員嶄露頭角。最根本的一條是粵劇界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同時也得益於廣大老藝術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勵。新的一年,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將繼續服務粵劇,為廣東文化建設多作貢獻。
獲獎經曆
1957年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演唱《昭君出塞》、《荔枝頌》,獲東方古典歌曲比賽金質獎章;
1985年獲美國亞洲協會和聯合國交響樂協會分別頒發的“傑出藝人獎”和“太陽和平獎”;
1990年獲廣東省人民政府通令嘉獎;1992年當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主席;
2001年6月15日,紅線女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接受“2001年度最傑出藝術家”的終身成就獎。這是由美國紐約州文化事務部設立的,每年向在藝術領域取得顯著成績的亞洲藝術家頒獎;
2001年獲廣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粵劇藝術傑出貢獻獎”,文化部首屆“造型和表演藝術創造研究成就獎”,2002年1月1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紅線女“粵劇藝術傑出貢獻獎”。
人物軼事
寫紙條勸鄧小平不要吸煙
紅線女是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2004年8月,在廣州市文化局召開的鄧小平理論與廣州文化建設座談會上,紅線女曾向大家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那是一次全國“兩會”上,坐在較前位置的全國人大代表紅線女看到麵前主席台上鄧小平正在抽煙。“我知道抽煙對人的健康非常不好。”紅線女當時就挺擔心。旁邊一位人大代表問她:“你敢不敢勸小平同誌不要吸煙?”紅線女認真起來,“這有什麽不敢的?”經過考慮,紅線女決定把勸告寫在紙條上,然後托人轉給鄧小平。上麵寫的是勸告小平同誌不要吸煙以免影響身體健康的話。很快,紅線女看到鄧小平看著紙條,微笑著把手裏的香煙在煙灰缸裏掐滅了……
張學友向其學戲
香港歌星張學友自曝20年前曾跟紅線女學過唱戲。
與劉德華是“忘年交”
2013年10月,劉德華在廣州一連開了四場演唱會,紅線女本人是他的“粉絲”並捧場來到首場看表演,還特地跑到後台與他聊天合影。
紅線女介紹,差不多30年前她就初識劉德華了。雖然與劉德華見麵次數不多,但他是紅線女在圈內結識的為數不多的好友之一。10月16日晚,演唱會舉辦,劉德華專程邀請紅線女前來觀看,並以主辦方留給他的包廂來招呼這位老朋友。當晚,劉德華一曲《我是中國人》讓紅線女備受感動,她豎起大拇指,“這首歌讓我感覺華仔為人正派,富有愛國心,廣州應該多幾個像他這樣的人。”一直對紅線女很尊重的劉德華,當時還請紅線女到他下榻的酒店共餐。
人物逝世
⠲013年12月8日晚8時40分,因急性心肌梗塞在廣州某醫院病逝,享年89歲。
追悼活動
送別儀式
2013年12月17日上午10時,廣州市殯儀館白雲廳內,雪白的花圈簇擁成一道道花牆,紅線女安臥在鮮花叢中。一張彩色遺照置於廳內正中間,彩照兩邊的挽聯寫著:她的生命屬於藝術,她的藝術屬於人民。三千餘人冒著寒風冷雨趕來送紅線女最後一程,在紅線女的名曲曲聲中,瞻仰遺容。願女姐,一路走好!
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來花圈
紅線女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表示深切哀悼,對其家屬表示慰問。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中央政治局常委都送來花圈;發來唁電、唁函和送花圈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老領導還有:胡錦濤、劉延東、劉奇葆、汪洋、趙樂際、胡春華、朱�基、溫家寶、李嵐清、李長春、何厚鏵、陳至立、葉選平、孫家正、齊心大姐等。
朱小丹等省市領導前來送別
遺體告別儀式由廣州市市長陳建華主持,紅線女之子馬鼎盛代表親屬致悼詞,朱小丹、黃華華、高祀仁、林雄、庹震、萬慶良、雷於藍、梁偉發、陳建華、張桂芳、蘇誌佳、方旋等省、市領導和老同誌前來送別紅線女。他們在紅線女生前演唱的《荔枝頌》曲聲中緩步來到紅線女的遺體前肅立默哀,向紅線女的遺體三鞠躬,並與親屬一一握手,表示慰問。
前來送別紅線女的還有廣東省、廣州市有關部門負責人,紅線女老師生前好友、同事和文藝界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及自發前來的大批戲迷,總計三千餘人到場送別。
劉德華牽朱麗倩出席紅線女喪禮
劉德華與太太朱麗倩一直低調,鮮有公開露麵,但昨日為送別他們敬重的一代粵劇名伶紅線女,專程結伴前往廣州出席喪禮。
遺體安葬
紅線女遺體隨即在廣州火化,並於2013年12月17日下午安葬在廣州銀河公墓,安葬之時恰逢廣州雨後初晴。
影響深遠
2013年12月,新華網發表題為《紅線女粵劇流派是中華文明和嶺南文化不朽豐碑》的文章,文章指出,紅線女是粵劇藝術的一代宗師,紅線女開創了迄今為止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 ―紅派藝術,為嶺南粵劇藝術乃至中華文明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如果將“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之始對應理解為現代粵劇史開端的話,那麽,紅派藝術在現代粵劇花旦行當發展進程中則具有初創和裏程碑意義,唱腔流派影響深遠。[1-2]
紅線女⠨15張)
署名文章指出,紅派藝術在自身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三座高峰:[3-4]⠀
第一座高峰,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紅腔風格的形成。其中,1951年,紅線女在香港演出《一代天驕》,在劇中以動作、表情來豐富唱音,香港媒體出現了“女腔”一詞,紅腔自此確立,風靡海內外。這個時期,紅線女在香港演出了《一代天驕》、《昭君出塞》、《苦鳳駕憐》、《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代表劇目,以粵劇傳統花旦唱腔為基礎,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藝術和西洋美聲技法,結合個人的聲線條件,融匯創造出“甜、脆、圓、潤、嬌、水”的紅腔風格,把粵劇花旦唱腔發展到了嶄新的階段。正如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淩所說的:“音質優美,基礎深厚穩實,音色清脆秀麗,富有變化,高、中,低音區的聲音統一、勻稱,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別寬闊,又柔美而有力度。”
紅線女
第二座高峰,出現在1955年至文化大革命前,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在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唱腔進一步發展,最終完成了紅派藝術的創造。1955年,紅線女從香港回到廣州,在廣東粵劇團(今廣東粵劇院的前身)工作,對自己的唱腔和舞台藝術作進一步錘煉。這個時期,在唱腔上,吸收了京劇名家梅蘭芳唱腔、昆劇、話劇、歌劇、西洋歌唱、電影等技巧,唱腔表現力更為豐富。這個時期,紅線女的戲路進一步開拓,演出了《關漢卿》、《搜書院》、《李香君》、《打神》、《山鄉風雲》、《劉胡蘭》等代表劇目,她突破了傳統粵劇中單純表現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的一係列個性鮮明的婦女形象,表現出敢愛敢恨、藐視豪強、正氣凜然的性格特征,唱腔為了與人物性格統一,表現出了婉約之中帶有悲壯的剛柔相濟風格。現代劇《山鄉風雲》,更是在現代戲和傳統表演程式的結合上獲得了標誌性的突破,既沒有生搬硬套傳統行當的一招一式,又使全部表演合乎戲曲規律,演藝服務於角色的創造,使演出更貼近生活、真實自然,形象豐滿、刻畫淋漓盡致。《山鄉風雲》被認為是粵劇發展史上的裏程碑。
第三座高峰,出現在文化大革命後至今,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舞台人物性格的刻畫和唱腔的表現更加細膩,更加融入生活,達到了大氣深沉、柔韌有餘、爐火純青的境界。紅線女不斷創新自己的表演風格和樣式,演出了現代劇《白燕迎春》、《西關女人》,曆史劇《昭君公主》等,並將“中國古代四大美人”同時搬上舞台,在70多歲高齡之時,將四位妙齡少女的藝術形象演繹的迥然有別、惟妙惟肖。這個時期,紅線女還參與編寫和自導自演了多部粵劇,並率先探索以交響樂等西方樂器伴奏粵劇。
署名文章還指出,紅派藝術的社會意義是深刻的、藝術成就是卓越的:[5]⠀
第一,藝術技巧推陳出新。據考證,粵劇起源於明代中葉,是由北方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唱腔,融匯珠江三角洲當地民間音樂,而形成以梆子、二黃為主腔的劇種。
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後,西方自由民主思潮推動著中國社會各領域出現了改革,粵劇也從此打破了數百年來一直對外來劇種的依賴,開創並確立了自己的程式、唱腔和舞台藝術,湧現出了如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千裏駒、桂名揚、廖俠懷、白玉堂等一代宗師,現代粵劇史由此開篇。紅線女的紅派藝術,在現代粵劇藝術花旦行當的發展進程中具有初創和裏程碑的意義。
紅派藝術在唱腔藝術上以粵劇傳統花旦唱腔為基礎,吸收了京劇等其它劇種、以及美聲歌唱、電影等的技巧,結合個人的聲線條件,融匯創造出了龍頭鳳尾、跌宕起伏、音域寬廣、清脆秀麗、剛柔相濟的紅腔風格;在舞台藝術上,以粵劇傳統花旦舞台功架為基礎,吸收了京劇名家程硯秋的身段藝術,並將俞振飛、周小燕、朱傳茗等戲劇名家的藝術融為一爐,突破了傳統粵劇中單純表現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了一係列個性鮮明的婦女形象,戲路極為寬廣,不論古代的小家碧玉、宮廷貴人、青樓妓女,還是現代革命女性,都能滌盡鉛華,展示出東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氣質、高潔端莊的風韻,表現出敢愛敢恨、藐視豪強、正氣凜然的性格特征,以及在抗拒苦難或悲劇命運中磨礪出那富於韌性的品格,表演細膩傳神。現代劇《山鄉風雲》,更是在現代劇和傳統表演程式的結合上獲得了標誌性的突破,被認為是粵劇發展史上的裏程碑。
紅線女意識到,用粵劇來表現現實社會生活,是時代賦予的使命,表演程式,必須服從於劇情內容、服從於人物身份和性格,她大膽改革,突破了當時演現代劇要麽生搬硬套傳統表演形式、要麽象話劇那樣純自然生活化的表演,《山鄉風雲》既沒有生搬硬套傳統行當的一招一式,但全部表演都合乎戲曲規律,這樣演出就更貼近生活、真實自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加豐滿、人物性格的刻畫更加淋漓盡致。其中,紅線女飾演的紅軍女連長劉琴,同時又是喬裝深入敵人巢穴的一名女教師。以紅軍女連長形象出現時,吸收了小武的身段,颯爽中帶凝重,輕而不浮、猛而不燥,節奏分明,深得其妙,既符合紅軍部隊的實際操作,又符合戲曲表演程式。對月抒懷及與敵人正麵鬥爭的情節,用的則是小生身段,溫文典雅,但既然是紅軍幹部,故演來瀟灑輕盈而不飄滑。劉琴既現英風、又潛文質,使她後來喬裝教師,有了內在的依據。紅線女的紅派藝術,是經過多年的長期舞台實踐千錘百煉而形成的,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首首名曲皆膾炙人口、海內外廣為傳唱。粵劇也因此而被周恩來譽為“南國紅豆”。
紅線女
第二、思想內容與時俱進。紅線女名劇名曲的思想內容永遠是引領著時代前進步伐、折射出時代光輝的!紅線女從藝70多年來,與時俱進,飾演過《昭君出塞》、《關漢卿》、《搜書院》、《李香君》、《山鄉風雲》、《白燕迎春》等眾多代表劇目,她擔當正印花旦角色,劇中塑造的王昭君、朱簾秀、翠蓮、李香君、劉琴、沈潔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豐滿,性格突出、深入人心,這些涵蓋了古今中外各類婦女的藝術典型,無不折射出為追求自由、民主、正義和婦女解放,而百折不撓的抗爭精神,這種主題思想與當時中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思潮匯流,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和啟發意義。其參演的《荔枝頌》,更是將地方特色文化與時代主旋律巧妙融合到了極致,眾所周知,粵劇是嶺南文化的瑰寶,荔枝是古今中外馳名的嶺南佳果,以粵曲去頌唱“南國荔枝紅”,寓意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如火如荼,作品既體現地方文化典型性,又與時代主旋律完美契合,故而膾炙人口、廣為傳頌。《珠江禮讚》則是熱情謳歌了站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浪潮上的廣東在先行先試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觸發人們心聲共鳴。
第三、唱腔流派影響深遠。藝術技巧推陳出新、思想內容與時俱進,是紅派藝術影響深遠的先決條件。而紅線女從藝70多年來,在海內外演出粵劇數量多達近百部,這在粵劇史上也是罕見的。紅線女藝術中心的成立,對弘揚粵劇文化和紅派藝術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紅線女老師熱心培養粵劇後人,當今許多著名粵劇演員,甚至連民間粵劇社團、私夥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紅派藝術為典範。紅派藝術可謂傳遍萬戶千家、影響甚大、深入人心。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